繪本裡看深水埗

project G_IJ_

2022

(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)

社區故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「夠接地氣」,小至路邊花草,大至熙來攘往的大街都有「故仔聽」,乍聽看似瑣碎閒事,卻讓人最有共鳴。

一個生機不斷的地方,自然會吸引創作者和設計師親身窺探,汲取靈感。城區活動創意伙伴之一project G_IJ_在「好一天 繪本見」的主題下,由繪本設計師劉紹增( Benny)率領,找來Sindy、張韻珊 (阿珊)、小路及阿強,各自以不同角度在深水埗進行繪本創作,並舉行展覽、夜光寫生、導賞行、分享會、街上遊戲和工作坊等活動,帶領公眾從繪本出發,觀察社區中的人事物。

深水埗的人與地


選擇深水埗,皆因Benny看中深水埗的韌性,「一直以來人們經常以為深水埗是一個很窮的地方,實際上這裡聚集著各個階層的人,他們都能在這裡找到各自所需,附近居民找到做小生意的空間,年輕人又開始自立門戶。她貌似草根,我卻看到她的多元和實幹。」

由於創作繪本而穿梭於深水埗的大街小巷,Benny發現這個地方因為多了年輕人進駐,而產生不少變化,「我記得有一間新式士多舖叫『甲乙丙』,它外面售賣汽水,裡面就進行工作坊,這類偏向文藝的店舖多了,令這個地方多了一種創作力。」深水埗不只容納了各個階層的人,更容納了各人需要的東西,「我的繪本『今天要去深水埗』描繪了不同人物去深水埗的目的,展現這個地方獨特的個性。」


繪本設計師劉紹增(Benny)

為甚麼是繪本?


從事設計超過30年,Benny曾是廣告公司的老闆,「踏入90年代,社會已開始反思消費主義的問題,而設計師的工作某程度是加劇消費主義。當時我預感到未來設計行業會趨向發展Social Impact(社會影響力),因此開始修讀Sustainable Design(永續設計)。」他近年涉獵社會創新和教育範疇,開始接觸幼兒教育,「我發現,要明白人類如何學習,可以從幼教過程中了解,對我進行社區設計項目有很大幫助。」他續說:「繪本是小朋友初步認識世界的基本工具。創作繪本可以改變下一代,啟發學習者的同理心,培養設計思維;社區和上一代的故事可在繪本內重新演繹,對未來社區設計有很大影響。」

阿珊是本地兒童繪本師,她說繪本的另一意義,是可以疏理讀者的情緒,「每個人在繪本中都會找到生活的連結,與自身的經歷產生共鳴,藉著故事面對自己的情感。」繪本對大部分人而言可能是小朋友的讀物、大人的心靈雞湯,然而,它能夠成為記錄生活和保存文化的媒介,以多個角度記錄社區點滴。Benny認為,雖然繪本以圖畫為主,但更重要的是說好故事。

同理心始於觀察


Sindy是資深插畫師,創作經驗豐富的她尤其欣賞深水埗的個性和地道文化,「知道要創作關於深水埗的繪本,我在想社區繪本需要具備哪些元素呢?」為了創作一個更有本土氣息的故事,她以香港常見的「打風」和麻鷹為靈感,「颱風吹倒了森林的樹,因此麻鷹要到城市獵食,繼而誤闖深水埗,更鎖定了白鴿為獵物!」

Sindy的繪本創作《飛越深水埗》是一個麻鷹捉白鴿的歷險故事,刻劃了雀鳥的追捕過程,描繪深水埗的景觀和城市的生態圈,她想帶出城市除了是人類的居所,也是一些小動物的家,同時展示深水埗富包容性的一面。「正如深水埗是很多人的生存空間,有時去到鴨寮街和棚仔附近,會見到少數族裔在擺地攤,他們都在這裡發掘維生方法。」

至於小路的創作概念,就源於她的兒時記憶,「早前重臨深水埗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長大了,感覺深水埗的街道變窄了。還記得以前地鐵站旁有炒粟子的小販檔,現在已看不到了。以前又常常到西九龍中心閒逛和溜冰,再次到訪發現那時的過山車消失了,好像所有東西都變得不一樣。」

眼見有如此變化,小路就為繪本《當小鐵甲遇上三太子》創作了「小鐵甲」和「哪吒」兩個角色,記下她小時候對深水埗的印象,「小朋友的想法很直接,正如我小時候分不清左右,更莫說深水埗的路線,只記得自己見到甚麼,因此以兩個小朋友的對話,重塑我小時候的記憶,呈現深水埗具標誌性的事物。」

小路認為今次進行繪本創作,是一個將自己的回憶記錄下來的好機會,畢竟社會不斷在變,一個地方的現況與童年記憶總有很大對比,「可能未來西九龍中心都會很不一樣,嘉頓山又會變成怎樣的光景呢?因此我想將屬於我的時代的深水埗好好記下來,喚起一代人的共鳴。」


阿珊舉行了一場「黑媽媽 夜光寫生」活動, 記錄夜裡山上窺看煩囂的深水埗的時刻。
Sindy在城區活動期間創作「跳跳足捉康樂棋」,擺放在通州街玉器市場對出空地,用「玩」的形式呈現故事的起承轉合。
參加者在展覽中以文字或圖畫記低對深水埗最難忘的印象,在「以畫換佬」中換取阿強設計的麻甩佬速寫卡片。
由小路帶領參加者在街道上穿梭,發掘《當小鐵甲遇上三太子》中出現的深水埗物品。

 

難道只有「麻甩佬」?


年紀最輕、甚少到訪深水埗的阿強,可說是這區的「門外漢」,她說網絡找到的資料流於表面,於是她就透過社交媒體結識幾位「地膽」,帶她遊歷深水埗。

她坦言從前不認識深水埗,心底裡可能存有偏見,她笑著形容這裡「好嘈、好多麻甩佬」,在創作的過程中,她以區外人身份,構思了一個束馬尾、身穿背心加「孖煙囪」的大叔角色,窺探這個「麻甩地」,「住在『大東北』(新界東北)的我,對深水埗的印象是充滿著人,總是吵吵鬧鬧的。知道今次的繪本主題是圍繞深水埗,第一時間就想到她的地鐵站都是藍藍綠綠。」因此她將其繪本命名為《我看見深水埗的藍和綠》。

除了發現深水埗是香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外,阿強發掘到很多早已被人遺忘的歷史,「若不是刻意追溯,我不會知道深水埗其實是一個填海得來的地方,當區的天后廟及街名都與水有關。」

由繪本看城市未來


在創作繪本的過程中,設計師由心出發觀察和感受一個地方,往往引發深入思考,而Benny也不例外,「近年疫情對香港經濟造成打擊,許多人都在思考城市的未來發展,我都會有悲觀的時候,但我認為無論如何香港都會繼續向前走。」Benny指人們遇到逆境和挑戰時,反而更能發揮民間智慧和創新思維,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。

在深水埗舉行繪本展、導賞行等活動,令這班設計師和來自區外的參加者,都能與街坊有更多交流的機會,阿強分享:「對深水埗近年來的變化,大眾各持不同意見,今次的活動提供了新的視角,讓區外人認識深水埗的多面向。」


(訪問內容純屬受訪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機構立場或客觀事實之全部。)

更多精彩內容:
設計為舊玩具注入創新可能 – 再生玩具店
記錄深水埗的聲音 – openground
在地化社區營造 發掘西貢創意之旅 – Bottoms Up Communication Limited 及 香港設計文化協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