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為舊玩具注入創新可能

(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)

顧名思義,「再生玩具店」的理念是延續玩具的生命,創辦人兼註冊社工黎俊業(Paul)和設計師黃少思(Sabrina)眼見在這個物質豐盛的時代,玩具成為小朋友物質主義的象徵,玩具多到「玩唔晒」,「當初構想再生玩具店,除了因為香港家庭丟棄玩具的情況嚴重,還留意到基層兒童資源較少,與其他人在物質比較下容易產生自卑感,其實快樂並不在於擁有物質的多寡。」

因此,他在2017年成立再生玩具店,回收舊玩具及廢物,走訪各區學校及社企,舉辦免費社區服務,例如「一換一玩具市集」,鼓勵兒童之間分享玩具;以及玩具工作坊,聚集來自不同階層的小朋友,讓他們通過學習設計思維,重新設計「失寵」玩具,又或運用廢物製作遊戲裝置,分享玩的快樂。


「再生玩具店」創辦人兼註冊社工黎俊業(左)及設計師黃少思(右)

設計思維啟發創新玩法

今次在深水埗舉辦「玩具無界限」,Paul和Sabrina先與中、小學生進行「環保玩具工作坊」,教導學生運用設計思維設計自己心中的玩具,再在通州街玉器市場對出空地舉辦「玩具無界限嘉年華」,在公共空間放置製作完成的玩具裝置,與公眾分享、互動。

「以往舉行升級再造的工作坊,我們會先製作一個模型,讓參加者跟著做。今次參與城區活動,我們想重點鼓勵學生將想法付諸實行。我們先回收了一些紙皮、膠樽等物料,在沒有任何作品參照下,引導他們靠想像,善用物資設計玩具。有些玩具改造要進行試驗,過程中有不少Trial and Error,遇到Error就要思考如何完善設計,學習試錯都是設計思維重要的一環。」

別以為重覆出現的錯誤,會磨滅學生對設計的熱誠,Sabrina說絕對不要看輕學生的創意及堅持:「中學生對於設計玩具有多種天馬行空的想法,有次他們想做一個迷宮,當中想呈現不同遊戲障礙及關卡,在動手設計上最花時間,儘管你給了他們令過程更方便快捷的意見,他們依然要先用盡自己的方法試一遍,可謂『唔試唔心死』!」聽起來學生們有點固執,但Sabrina卻樂見這種互動,「他們願意在無數輪Error後再回到試驗階段,討論中碰撞出很多火花,這是一個很令人驚喜的過程。」


中學生則利用回收廢物設計大型玩具裝置,更結合他們設計的創新玩法。


小學生利用舊玩具和回收廢物升級再造和設計機械人。
 
由玩具循環設計開始的永續理念

在這個網購盛行的時代,家長為小朋友搜尋更多玩具的多樣性,貪新厭舊的情況見怪不怪。這種鼓吹「不斷買」的消費文化,造成生產過剩的狀況,滯銷和過氣的玩具同時被丟到堆填區。大部分玩具由塑膠造成,難以分解的塑料倒進海洋或堆積於陸地上,只會持續侵害環境,促使人們開始反思玩具的可持續性。

在Paul而言,玩具只是一個起點,將閒置物件、維修、再造及升級循環才是這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,是節儉的創新運動。Paul與Sabrina擅長將回收廢物加上「爛玩具」再進行升級,「爛的東西多數被視為垃圾,在設計層面上卻依然有很大發揮空間,在設計階段努力實現零浪費,將之變成一件新玩具,甚至有用的工具,將一件物品升級可以延續它的價值。」


大人和小朋友在玩具無界限嘉年華嘗試升級玩具,體驗箇中樂趣。

當再造「垃圾」變成習慣

有些香港家庭早已習慣將廢物分類及在區內轉贈舊物,對環保工作不遺餘力。在綠色循環概念下,除了回收或捐贈,我們還可以選擇再利用和改造,讓物品的價值得以延續。

Paul說:「我很喜歡以台灣作為一個例子,環保意識很早已深植在生活,例如家中大小用品都會習慣自己動手;反觀香港,大家只會在空餘時間手造物品,作為調劑生活的活動。」

Sabrina作為設計師,對於隨手拿起物資再改造已習以為常,她認為香港人的環保意識不算薄弱,但動手做的概念和能力對大部人而言仍較為陌生,「從我的角度看,他們只是缺乏動手的經驗,腦海裡其實有不少有趣的想法,但我相信,這些都可從教育開始。」

生於一個資源豐富的社會,拋棄舊物換新是日常事,要改變群體的習慣,教育或許是最實際的行動。
 
(訪問內容純屬受訪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機構立場或客觀事實之全部。)

更多精彩內容: 
在地化社區營造 發掘西貢創意之旅 – Bottoms Up Communication Limited 及 香港設計文化協會
繪本裡看深水埗 – project G_IJ_
在土瓜灣進行的文創實驗 – 樂在製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