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建築專業到建築社區

Architecture Commons

2020

(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)
 
「我喜歡吃麵包、我想要新手機、我討厭溫習、我拒絕繞路……」對於生活中的大小事情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,只有明確地表達出來,大家才可以一起找到平衡點共處。不過,是不是每一種聲音都會有人聽到呢?被遺忘的聲音又有沒有人能找出來呢?有時候,正正就是這些消失的聲音,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、更和諧。
 
我們是社區中的聆聽者
 
一個城市需要建築師,為我們設計不同種類的活動空間,而在設計的過程中,不僅是「建立空間」,更是「建立關係」,往往也要同時兼顧不同的範疇,照顧各類人士的需求。何力輝Eric是一名建築師,也是Architecture Commons Limited的負責人,一直堅持以「中間點」作為建築設計的核心概念,期望建築作品能夠處於一個平衡狀態,透過專業的設計令每位使用者也感到舒適。
 
設計思維是沒有框架及限制,所以作品亦應該要適合所有使用者,而非只適用於某部份人群,Eric以學校為例子,解釋:「我們曾經為一所學校做設計,既要照顧老師的工作需要,也要顧及學生的學習需要,兩者之間還要保留互動空間,讓整個地方活化。單是一間學校就有如此多方面要照顧,更何況是我們的社區中有各式各樣的持份者,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期望,建築設計便十分重要了。」
 
於Eric而言,建築師不只是躲在辦公室內設計,而是可以走到大街小巷,親身觀察周遭環境,反思自己的能力,細想能夠為社區帶來怎樣的正面變化。在國外,有些團體會到街頭「擺街站」收集市民對城市、社區發展的意見,Eric認為這個方法十分有效,便試著透過「BODW城區活動」的機會,將類近的活動帶入灣仔社區,整理街站所得的數據後進行整理,並分析出一些較少人會留意的結果,例如:鄰里之間的關係、人們對社區的感情、日常生活的感受……希望能夠利用這些意見,讓人們對自己生活的社區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 

未來Eric將會與團隊繼續落區,聽取不同社區持份者的意見,並將收集到的資料開放予公眾使用。
 
聆聽街上的聲音
 
Architecture Commons Limited進駐灣仔一段日子,建築師們每天上班下班,對這個地區也漸漸變得熟悉,看著整個社區每日持續變化,新舊交替的感覺更為明顯,彷彿今天突然就有舊樓被拆,明天突然又有新樓落成。在「擺街站」收集意見時,發現區內市民對灣仔發展也有同樣的感覺,覺得老舊東西正逐步消失:忽然間就不同了。
 
2020年,Architecture Commons Limited在「BODW城區活動」期間,嘗試將「擺街站」模式帶到荃灣區——一個同樣出現新舊交替面貌的地區,發現這個地方新舊更為明顯,劏房與豪宅可能只是一街之隔,兩者之間彷彿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隱形界線,找不到平衡空間,慢慢就變成一個河水不犯井水的局面,分開了社區。
 
Eric認為,對比其他外國地區,香港對於社區議題較為落後,不是人們不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意見,而是每個地方都有太多持份者,有時候會無從入手,普通小市民不知可以從哪些途徑來說出自己的想法,同時又有人願意聆聽。Eric坦言:「市民會覺得說了很多次都沒有人理會,那倒不如直接不說,反正也沒有人在意。就算是我們舉行活動,也會面對類似的問題,有很多不同公營及私營部門要去協商,過程中不像玩電腦遊戲,可以儲存再過關,而是每每失敗就要重新再做過,的確會令人覺得疲累。」
 
城市急速發展,新事物不斷出現,對社區發展上來說是無可避免,而在這個過程中,總有部份持份者的聲音較強大,輕易地蓋過其他人的想法。不過,Eric覺得新與舊、去與留也好,每個聲音亦有其價值,只要令社區的大大小小持份者有空間發聲,不論是住了數十年的街坊、在這裡上學的學生、每天工作的打工族、營商的小店主等,必定會得到有用的數據,並參考這些得來不易的意見,改善將來的建築設計作品,令社區空間設計能夠真正的照顧所有持份者。


於街上收集到的意見,將會被整理為研究報告,為改善社區建築提供參考。
 
創意不設界限
 
幸好,設計及創意的好處是可以隨心發揮,沒有特定的表達形式,此路不通便轉個方式,總能找到新出路,每個人都可以不同形式來關心社區。
 
Architecture Commons Limited於2018年加入「BODW城區活動」成為一份子,當時Eric參與了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(香港)與香港設計中心合辦,以「創意窗戶」為題的「公眾社區教育項目」,利用灣仔寶華大廈的單位窗戶進行創作。Eric想到以充氣氣球為設計元素讓市民寫上心聲,放滿整個房間,甚或塞到滿出窗外,藉此向大眾傳遞「城市設計的心聲」。Eric亦從這次的活動中得到啟發,繼而於次年開展「鄰里關係研究所」項目,期望透過以人為本的方法建構共融社區。
 
後來,Eric亦決定從生活中的小事情入手,以設計讓更多人透過日常生活來發現灣仔區的故事,利用創新形式表達這裡的獨有文化。快樂餅店是一間扎根灣仔四十多年的老字號,以售賣傳統港式麵包為主,而APT. Coffee則是位於月街的打卡咖啡店,以純白簡約風格作賣點,兩間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小店,卻因為Eric而促成了一次聯乘活動:讓客人以APT. Coffee的漂亮紙袋,到快樂餅店換購菠蘿包,同時為兩間小店帶來新的顧客,突破原有的生活圈子,接觸更多灣仔區的特色小店。


在灣仔及荃灣等地方,以「擺街站」向街坊收集社區意見。
 
所有人也共同參與
 
由灣仔到荃灣、由大廈到小店,Eric堅持建築設計是要照顧所有人,不論規模大小也好,每個人的意見亦同樣重要。他坦言:「我曾經也疑惑過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足夠,可以去收集大家的意見、可以用設計改變社區、可以做到跨區街站、可以恆常地收集意見……始終每個工作都要涉及大量人力及時間。在參與『BODW城區活動』的數年間,Architecture Commons Limited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團體,大家對社區發展都有自己的看法,某些以往被擱置的想法,在共同合作的情況下似乎能夠一步步實踐,是一件非常值得開心的事情。」
 
社區發展是一個需要時間深化的過程,除了不同機構的共同協力以外,Eric更招募了來自各地區及階層的「街坊研究員」,約八十名人員以「在地人」的角色為社區未來提供意見,當中的熱情投入及獨特見解,對社區設計來說都是無價之寶,值得好好紀錄及善用。
 
接下來的日子,Architecture Commons Limited會繼續收集不同的社區數據,希望將來能夠得到香港各個地區的意見,將之整合,並把所有珍貴的資料開放予公眾使用,讓本地不同的社區團隊、社福機構等都可以得到足夠資源去回饋社區,令社區發展能夠百花齊放。
 
建築設計看似一門艱辛的學問,但原來小市民也能參與其中,只要提供一個意見便能幫助社區發展。或許下次經過街站,大家也不妨花少許時間,為我們的社區出一分力吧。


2018年的「創意窗戶@寶華大廈」,讓新進設計師們在灣仔寶華大廈拆卸前在窗戶上創作出「城市設計的心聲」。
 
【關於Architecture Commons】
 
Architecture Commons Limited 由Eric與另一位合夥人Rick共同創立,為一間都市創新的設計研究所,致力為市民、企業、機構,以及政府創建鞏固社會凝聚力的建築及方法。團隊曾於2018年參與「BODW城區活動」舉辦的「公眾社區教育項目」——「創意窗戶@寶華大廈」,及後連續兩年以創意伙伴的身份,於灣仔及荃灣舉辦一系列以「鄰里關係研究所」及「共享鄰里空間」為題的「衛星活動」。
 
(訪問內容純屬受訪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機構立場或客觀事實之全部。)